医疗科普短视频火了看视频的你可别被“带偏了

      |      2023-12-28 17:59:13

  医疗科普短视频火了看视频的你可别被“带偏了”如今,医疗短视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属于短视频领域中的热门赛道,不少“主治医师”“专家”站台,科普医学常识、推荐养生妙招。“两招提振肾气”“三招解决血管淤堵”等此类标题的视频往往有较高的观看率。但记者调查了解到,不是所有穿白大褂讲医学常识的都是真“医生”,有的视频看似讲授医学知识,实则变相收费。

  “腰椎间盘突出,你得这样做!”“浑身没劲身体虚弱无力,两个妙招提振肾气”“三叉神经痛咋根治”“累了、痛了就艾灸”……如今,只需要在平台搜索疾病名称,全国各地的“名医”就会出现在短视频中,科普病症特点、传授治疗方法。“我是某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我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权威专家”“我是祖传几代人行医的老中医”在网络上,这些“大夫”们的名头不小,感觉都像是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真实情况是这样吗?记者调查大量短视频发现,在医疗科普视频中,大多数博主都有资质认证,如在一条名为“心梗这样急救,和送死没区别”的医疗科普视频中,不但出现医师职称,旁边还附有医院名称。记者在其主页看到,博主名称下方有小字:“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治医师”以及“该创作者已在平台上传医疗健康领域资质证明”。

  据了解,目前几个短视频平台对医生认证十分严格,必须为“公立三甲医院全职医生”或者“非三甲公立医院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想通过认证,医生本人须完成个人资料上传等操作。但仍有不少“浑水摸鱼”的博主存在。这类博主将自己的医学经历、医学资质写在“个人简介”一栏,此处内容由博主自己编辑设置,无需通过审核。

  记者注意到,一位已发布427条医疗科普视频的博主,其个人主页没有相关认证,未提供医师身份认证或医院名称相关信息,仅仅在发布的视频左侧写着“浙江省某同德医院主治医师张某”,在主页置顶的首条视频中写着“如何找到张主任 主页加入主任粉丝群”。网友任女士表示,她试图了解更多妇科相关知识,但是之后的一系列操作却使其非常疑惑,“对方要求我必须关注并加入粉丝群,才能与医生进行问诊”, 任女士表示,她在医院官网上查询,但并未找到张某的信息。

  平台还有一名叫“医者仁心小号”的男博主经常发布治疗男科的医疗科普内容,在其个人主页也没有相关认证。浏览这些健康科普短视频时,记者发现这些无认证的博主更爱穿着白大褂、以医生的形象出现在屏幕前,讲解内容多为妇科、男科、不孕不育等,从视频下方的留言来看,这类大夫不会公开回应粉丝提问,而是引导对方关注后私聊或者进入粉丝群。

  除了没有医疗资质的博主披着“医生”外衣进行宣传和推销外,还有一种现象是,有资质的医生在科普短视频中放入“门诊链接”,有问题找医生可线上咨询,但是收费并不低。

  王女士有腰椎间盘突出,她在社交平台上找到一位有认证的骨关节科主任医师,想咨询腰椎间盘相关知识,但是之后的操作让王女士不满:“我在视频里留言,医生不回复,我看见视频里有‘预约门诊号源’的提示,点进去描述问题后,立即出现了收费页面:‘向医生团队电线分钟’,这收费标准一点也不低呀,想了解清楚得好几个5分钟吧!”

  记者注意到,这位男医生发布的视频多是骨关节相关的科普视频,如:“肩关节一活动就响,该怎么办?”“一个动作检测髌骨软化”“关节置换术能管多久”等,每条科普视频中都挂有“预约门诊号源”的链接。夹杂科普视频中的,也有药物推荐的视频,虽然视频下方注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但仍引起了众多关注,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内留言,“这些药是一起吃,还是分开吃?”“怎么购买?”

  “医疗科普短视频的兴起,背后折射出大家对健康的重视。这是人人渴望健康,庞大市场需求“助推”的结果,但对于观看者而言,不能全听全信”,兰州大学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蒋璐霞认为,“医疗科普视频应该只是告诉大家一些疾病的注意事项,在科普视频里不适合说诊疗方法,也不适合出具诊断、开药方。真正的诊疗还是应该到医疗机构。”

  北京德恒(兰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杜婧提出,自媒体宣传医疗养生知识,如果没有相应的资质,从根本上就不具备合法性。医疗科普视频中如果掺杂带货、推荐药品、就诊医院等行为,就属于医疗广告的范畴,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以医疗咨询类栏目或者节目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医疗广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八条也规定,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

  杜婧说:“如果消费者观看某些医疗科普直播视频后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可以向主播所在的网络短视频平台投诉维权,也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比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当地的消费者协会举报维权。”